在個體生活的早期,特別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兒童,在正常情況下最有可能導致分離性焦慮情緒的莫過于“入園焦慮”了,盡管這只是一種兒童在生命的早期有家庭生活轉為集體生活中所產生的心理上的不適感,但如果處理不當則極有可能導致分離性焦慮情緒的發生。
現在的流行的家庭結構模式基本都是“4+2+1”這種類型的,也就是說一旦小孩出生以后,除了得到父母的精心呵護外,還會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悉心照料,那么這在某種程度上必然會增強兒童對家庭的依賴性,從而喪失某些獨立性,特別是現在的長輩都習慣性地給予兒童多度的愛,這在某種程度上人為地剝脫了兒童獨立自我成長的空間,從個體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并不是可取的做法,但遺憾的是很多成人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兒童到了入園的年齡時,這種問題就會自然的暴露出來,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愛哭鬧、過度依戀、感到孤單三類,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來做具體說明。
小文今年三歲,也到了入園的年齡,父母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小文,就決定把小文送進全托制幼兒園,剛一進教室,小文就哭著鬧著要媽媽,當媽媽離開時,這種哭鬧就變現得更為嚴重了,但只要老師主動上前抱抱她,這種情緒立刻就能得到舒緩,有時還會主動要求老師抱抱她,一旦這種要求得不到滿足,又會鬧情緒,而且平時也不太跟其他小朋友玩,總喜歡跟著某位老師或阿姨,并且愛去拉老師的手,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是小文在焦慮狀態下過度依戀的行為表現,也是兒童在脫離家人后在情感需要的表達,如果這種需要在幼兒園得不到有效的滿足,那么就極有可能導致分離性焦慮情緒的發生,并影響其以后的人際關系并帶來情緒上的困擾。
因此,針對入園焦慮的問題,作為家長真正是對孩子提早進行適應性訓練,這樣可以真正上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