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性焦慮是指一人離開另一人時的不安狀態,一般在事先預知情況時就會產生,主要表現為胡思亂想、坐立不安、脾氣暴躁等,感到事態非常嚴重,覺得自己一個人無法繼續,多以行為模式或言語方式表現出來。有時候一個人發脾氣時,他并不是真的要發脾氣,可能只是為了表達什么,或是引起某人的關注,或是為了釋放內心壓抑的感受、焦慮的感受,所以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要尋找的是根源問題所在,不能只看表面。
那么,一般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產生分離性焦慮呢?分離性焦慮,一般多指小孩與父母分離時的情形,但是現在也逐步延伸到各個年齡段的問題上,即使是成人,也會出現分離性焦慮,但多為心理年齡不成熟者的表現模式。
嬰兒有生理斷乳期,成人有心理斷乳期。何解呢?一般孩子在長大成人后,需要離開父母獨自闖蕩,那么往往這個時候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的問題。如果沒有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即使往后年齡再大,在經歷這一時期時仍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一路順風,一切都為孩子安排好,盡可能地避免孩子遭受挫折,孩子也非常聽話,父母說什么他們就做什么,在溫室里成長,到最終,不知道自己是在為誰而活,走的都是父母路線,自己沒有思想、沒有決定權。然而等成長到一定程度,必須要分離獨自生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么都承擔不了,什么也不會,沒有獨立能力。到了這種時候,一方面心里分常想脫離父母獨自生活,一方面又感覺脫離不了父母,沒有父母不行,還是得什么都靠他們,那時候就會非常矛盾,非常痛苦。若是強行或是出于無奈去做,就會感到非常焦慮,擔心的事情很多,好像要失去一個堅強的后盾一樣,很苦惱。然而一個人要真正成長起來,是必須經歷獨立的這一階段的,所以分離性焦慮在所難免。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家長應該認識到從小正確地教育孩子是非常關鍵的,挫折失敗是經驗的累積,該給孩子培養能力機會的時候就要鼓勵他們去做,不要害怕孩子吃虧吃苦,愛孩子是好的,但是溺愛孩子就是錯的。孩子在成年前父母都是人生指導師,如何正確地指引,我們父母還需多多揣摩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