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類情緒,但對多數人來講,恐懼情緒的產生都是某些外在刺激因素所引發的,對于有社交恐懼傾向的當事人而言,恐懼則表現為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的產生往往與個體的認知特點和應對方式有關,具體表現為:
一、應對方式:
逃避是人類天性中最簡單的應對方式,這種習慣性的消極應對方式對恐懼的延續起了決定性作用,當個體身陷某些恐懼情境如社交場合時,自然會產生某些逃避心理,當這種逃避行為能減少其恐懼心理的發生也沒有使其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時,自然而然就會發生各種社交回避行為,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強化了某些消極的回避行為,但在之后的諸多類似的情境中發生泛化反應,一旦社會回避形成習慣性的條件反射,那么,社交恐懼癥也就隨之形成,特別是一些社交場合更易表現出類似的回避行為,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越回避、越害怕,越害怕也就越回避。
二、認知特點:
1、對安全信號的依賴。安全信號有助于降低恐懼情境中的恐懼感,這類安全信號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某件東西,如小孩恐懼時會尋求母親的保護,有人需要隨時佩戴玉佩才敢出門,這樣才能使其感到安全,這些都是視為是某種安全信號,依賴這些安全信號,有助于幫你暫時克服焦慮情緒,一旦形成這種對安全信號的依賴心理,就會在社交情境中形成對安全的依賴,如果缺少安全信號的存在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反復強化后就可能演變為社交恐懼癥。
2、被強化的負性觀念。有的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總是習慣于將某些負性信念加以內化如當看到他人對自己都沒有微笑時會將其解讀為他人都不喜歡我,如果類似這類非理性的負性信念在生活情境中被反復強化后就會成為個人在社交場合中畏首畏尾的心理情結,從而在社交恐懼中表現出更多的恐懼心理,這也是導致社交恐懼的重要心理機制。
總之,社交恐懼的發生并非簡單地是有社交情境引起的,更多的與個體對社交情境的認知與應對方式有感,因此,在恐懼調節過程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個體內在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其認知特點與應對方式。